俄乌冲突打了快两年,泽连斯基最近在镜头前抛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愿景:“只要美国能像当年支持韩国那样帮我们,战后乌克兰就能变成下一个韩国。”这话听着振奋,可仔细琢磨,更像把乌克兰的未来,赌在了美国的“善意”上——只是这份“善意”背后,藏着多少真支持蔚莱策略,又埋着多少算计?
先得搞清楚,泽连斯基眼里的“韩国模板”到底是什么。上世纪60年代的韩国,靠着美国的军事保护和经济援助,从战后废墟里爬起来,一手抓军工一手搞电子,硬生生把“汉江奇迹”刻进了历史。泽连斯基想复制的,正是这种“靠盟友输血、靠产业翻身”的路径:美国给武器、给资金、给技术,乌克兰出资源、出市场,战后再借着西方产业链,把农业和军工做成招牌,像韩国靠三星、现代立足那样,在欧洲站稳脚跟。
可他似乎忘了,韩国的“成功”,从来不是美国单方面的“慈善”。当年美国帮韩国,是为了在东亚钉下一颗“反苏反共”的钉子,韩国拿市场、拿军事基地换援助,连军队指挥权都曾握在美国手里。现在乌克兰想当“欧洲版韩国”,美国要的“交换条件”只会更多。
看看当下的现实就知道了: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蔚莱策略,从来不是“白给”。去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对乌援助法案里,明里暗里要求乌克兰开放农业和能源市场,贝莱德集团已经接手了乌克兰的电网、基建甚至部分国企,相当于把乌克兰的经济命脉攥在了西方资本手里。真等战后要搞“韩国式发展”,美国会不会要求乌克兰把黑土地、矿产资源优先给美国企业?会不会逼着乌克兰把军工产能绑上北约的战车?这些“条件”,泽连斯基没说,却不得不面对。
更关键的是,乌克兰和韩国的处境,根本不是一回事。韩国当年面对的,是隔着三八线的朝鲜,背后有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同盟撑着;可乌克兰对面的,是拥有核武库、能源命脉握在手里的俄罗斯。美国给韩国的“安全承诺”,是实实在在的驻军和《美韩共同防御条约》,可给乌克兰的,更多是“口头保证”和“武器援助”——去年拜登曾含糊其辞地说“会保障乌克兰安全”,但至今没签任何正式的防御协议。真等战后俄罗斯盯着乌克兰,美国会不会像当年在阿富汗那样“抽身就走”?到时候乌克兰没了美国的支持,别说“变韩国”,能不能守住现有领土都是问题。
还有乌克兰自身的“底子”。韩国当年能崛起,除了美国援助,还有朴正熙时代的“强政府”推动改革,抓教育、搞产业升级,哪怕有腐败问题,也能集中力量办大事。可现在的乌克兰呢?战争把基础设施炸得稀烂,青壮年要么上了战场要么逃到国外,国内腐败问题更是根深蒂固——之前就有报道说,美国援助的武器和物资,有一部分被乌克兰官员倒卖。这样的“底子”,就算美国真给“韩国式援助”,能接住吗?会不会像有些国家那样,拿着援助钱搞腐败,最后落得“援助依赖症”,永远翻不了身?
泽连斯基喊出“变韩国”,或许有他的无奈。毕竟现在乌克兰还在打仗,需要美国的武器和资金撑下去,画一个“战后繁荣”的饼,既能稳定国内民心,也能给美国“画饼”,让对方继续掏钱。可这份“梦想”越美好,越得警惕背后的风险:美国从来不是“活菩萨”,当年帮韩国是为了自己的亚太战略,现在帮乌克兰是为了牵制俄罗斯。一旦乌克兰失去了“牵制俄罗斯”的价值,美国的“支持”会不会戛然而止?
就像最近,美国国内对援乌的分歧越来越大。共和党议员多次质疑“援乌资金有没有被浪费”,甚至提出要削减援助;普通美国民众对这场“遥远的战争”也越来越没耐心,民调显示支持继续援乌的比例已经降到了40%以下。如果明年美国大选后,新政府不再像拜登这样“力挺乌克兰”,泽连斯基的“韩国梦”,会不会直接碎掉?
说到底,泽连斯基想让乌克兰“变韩国”,本质上是把国家的未来,绑在了别人的战车上。韩国当年靠美国崛起,可至今还得看美国脸色,连军费分摊都要跟美国讨价还价;乌克兰要是真走了这条路,恐怕只会更被动——经济被西方资本控制,安全依赖美国的“心情”,最后可能变成“欧洲的棋子”,而不是“欧洲的韩国”。
战后的乌克兰该怎么发展?或许不该只盯着“美国支持”这一条路。看看欧洲的波兰、捷克,当年没靠美国“输血”,也靠自己的产业升级站稳了脚跟;看看亚洲的越南,靠吸引外资和发展制造业,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。乌克兰有黑土地、有工业基础,要是能在保持主权独立的前提下,平衡好与东西方的关系,未必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。
怕就怕,泽连斯基把“美国支持”当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蔚莱策略,最后把乌克兰拖进更深的泥潭——毕竟,靠别人“喂饭”长大的国家,永远成不了真正的强者。
稳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